5月31日,6月2、5、7日,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联合制作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即将与观众见面。 《纽伦堡的名歌手》在瓦格纳的创作生涯中独树一帜,这不仅是瓦格纳唯一一部拥有大团圆的喜剧题材歌剧,更是瓦格纳少有的记录平凡人生活的歌剧。瓦格纳所生活的19世纪是人类艺术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而他在《纽伦堡的名歌手》中所记录的16世纪则是德国艺术另一个黄金时代。在瓦格纳笔下,这两个令人向往的时代产生着怎样的微妙联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纽伦堡的名歌手》共同回望欧洲艺术的黄金时代。
《纽伦堡的名歌手》 ——在歌声里寻觅黄金时代
让我们跟随《纽伦堡的名歌手》辉煌的序曲回到16世纪中叶的纽伦堡。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一座自由城市,商贸与手工业颇为发达,同时又是政治重镇,被称作“非官方的帝国首都”;这里同样也是文艺复兴之花盛开的地方,是德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从1648年的纽伦堡地图里,我们还能看到山丘上的宫廷花园、高耸的教堂尖顶以及蜿蜒流淌的佩格尼茨河,并大致感受到这座城市当年的宏伟气魄。某种程度上,此时的纽伦堡是瓦格纳想象中的那个完美德国的浓缩与象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都市,自由思想的温床,热爱歌唱、尊重艺术的人们,即使身为鞋匠也能作为艺术大师而流芳百世。
纽伦堡街景
故事就从这样一群鞋匠、金匠、面包师与肥皂商人的身上开始了。在纽伦堡的文化生活里,“工匠歌手行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它由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工匠们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起来,他们设立工匠歌手(即剧名中的“名歌手”,以下相同)学校,会把自己创作的“工匠歌曲”记录下来,举办歌唱比赛,有专门的裁判者根据严格的工匠歌曲规则对歌手们的演唱进行评定。歌手们创作的大量歌曲在德国的城市文化生活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与同时期并行发展的古典音乐文化所不同的是,这是属于中产阶级的流行文化,是普通人都可参与的艺术。
《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歌唱竞赛场景
瓦格纳选取了这样一个题材,是使得《纽伦堡的名歌手》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里占据如此独特的地位的重要原因。当德国的观众已经习惯于在瓦格纳的歌剧里看到维纳斯、漂泊的荷兰人、天鹅骑士、圆桌骑士这些高高在上的角色之后,忽然在这样一部歌剧里看到了曾经就生活在普通人身边的一群业余歌手们的故事,看到了历史上赫赫有名、鞋匠出身的汉斯·萨克斯既正直又幽默的舞台形象,男主角施托尔青的憨厚可爱,女主角艾娃的纯真美好,这对于观众来说无疑是非常亲切动人的。在歌剧的最后,瓦格纳借助汉斯·萨克斯之口说,“神圣的德意志的艺术将万古长存”。
瓦格纳是从1862年开始动笔创作《纽伦堡的名歌手》的,然而他早在1845年就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在瓦格纳的自传《我的一生》里,他详细描述了1845年在捷克的温泉小镇度假时阅读格奥尔格·哥特弗里德·盖尔维努斯的《德国诗歌史》时产生的想象: “ 从盖尔维努斯《德国诗歌史》中的一些文字里,汉斯·萨克斯以及纽伦堡的名歌手的故事忽然在我心中活了起来。我对‘裁判员’(Merker)这个名字及其在工匠歌手系统内的作用尤为感兴趣。虽然对汉斯·萨克斯以及同时代的诗人们几乎没有任何了解,我在散步的时候就忽然想到了一个十分滑稽的场景……紧接着又在脑海里架构起第二幕里狭窄弯曲的纽伦堡小巷,以及小巷里的邻居们、警报声与街头的打斗;接下来,整个名歌手的喜剧故事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了。 ”
瓦格纳在笔记里把此时构思的故事记录为“玛丽亚温泉,1845年7月16日”。在1851年写给友人的信里,瓦格纳说他希望把“名歌手”的喜剧故事放在一部悲剧的后面,比如《唐豪瑟》,就像古希腊时一部悲剧演出完之后总要再演一部讽刺性的喜剧。之所以把《唐豪瑟》与《纽伦堡的名歌手》联系起来,是因为前者描写的瓦尔特堡的歌唱比赛与后者里工匠歌手的比拼异曲同工。而事实上,瓦格纳是在完成另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后,才完成的《纽伦堡的名歌手》。
1862年的瓦格纳 瓦格纳从1862年起开始创作歌词,之后便率先创作了序曲。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在1862年11月2日由作曲家本人在莱比锡指挥首演,这首序曲随后也成为了瓦格纳最有名的歌剧序曲与管弦乐作品之一,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上演。不过其后歌剧的创作花费了五年的时间,直到1867年才在瑞士琉森的特里布申别墅完成。虽然瓦格纳在这段时间里创作的是他成熟期唯一的喜剧,这段日子却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瓦格纳从1857年起就搁置了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计划,认为这部宏大的歌剧永远也无法完成;1861年在巴黎上演的《唐豪瑟》发展成了空前的灾难,瓦格纳在演出三场之后就被迫取消了后面的所有演出,他也从此告别了巴黎这座欧洲最重要的歌剧城市之一;从1862年到1864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维也纳断断续续排练了77次,最终由于男高音无法掌握这个角色而被取消;1867年,瓦格纳第一任妻子明娜去世,再次给作曲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柯西玛·瓦格纳写道,“当未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这部独特的作品(《纽伦堡的名歌手》)中获得愉悦时,希望他们可以同时想一想孕育了这些欢笑的泪水。”
1868年6月21日,《纽伦堡的名歌手》终于在慕尼黑的皇家宫廷歌剧院(即今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上演。这场演出是由瓦格纳最忠实的支持者、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赞助的,担任指挥的是汉斯·冯·彪罗,而乐池中还有一位叫弗兰茨·施特劳斯的圆号手,也就是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父亲。瓦格纳在排练时显然不会安静地坐在观众席里,他时常打断排练的做法总是让排练无法顺畅进行下去。在一次5个小时的排练之后,老施特劳斯甚至率领乐团的演奏家们集体罢工。尽管如此,歌剧的演出却是空前成功,观众欢呼着瓦格纳的名字,与国王同坐在皇家包厢的瓦格纳也站起来向听众鞠躬致意,这也打破了当时宫廷歌剧院的规矩:只有国王才有资格在包厢里向观众致意。
英国皇家歌剧院《纽伦堡的名歌手》演出剧照
虽然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属于音乐家们的时代,但跟随着瓦格纳笔下动人的旋律,我们仿佛能够回到150年前的慕尼黑,亦或是500年前的纽伦堡,去感受作曲家笔下那个手艺人也能凭借辛勤努力与艺术灵感而成为工匠歌手的黄金时代。当汉斯·萨克斯唱响那句著名的“神圣的德意志的艺术将万古长存”之时,其内涵已远远超过了德意志的艺术本身。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舞台是由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与澳大利亚歌剧院联合制作,而歌唱家们更是来自世界各地,这样的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同样超越地域与民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荣光。
本文作者:徐尧
通讯员:孙海杰 编 辑:高 建
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联合制作 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
演出时间:5月31日,6月2、5、7日(17:00-22:30) 演出地点: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指挥:吕嘉 导演:卡斯帕·霍顿 舞美设计:米娅·斯滕斯高 服装设计:安雅·凡·克拉格 灯光设计:耶斯佩尔·康格斯豪格 编舞:西格纳·法布里修斯 合唱指挥:马可·奥兹比奇
演出阵容: 汉斯·萨克斯(低男中音):约翰·罗伊特 艾娃·波格纳(女高音):阿曼达·玛耶斯基 西克斯托司·贝克梅瑟(男中音):约赫恩·库普佛 瓦尔特·冯·施托尔青(男高音):达尼尔·克尔希 法伊特·波格纳(男低音):曼弗雷德·黑姆 大卫(男高音):布伦德恩·古奈尔 玛格达莲娜(女中音):安涅莉·碧鲍 弗里茨·考特纳(男中音):塞巴斯蒂安·霍勒契克 昆茨·弗格尔戈桑(男高音):王冲● 巴尔塔萨·佐恩(男高音):沃尔夫冈·施瓦宁格 康拉德·纳赫提加尔(男低音):萨姆·汉德雷 乌里希·埃斯林格(男高音):金郑建● 奥古斯丁·莫瑟(男高音):扣京● 赫尔曼·奥特尔(男低音):王海涛● 汉斯·施瓦茨(男低音):冉笑宇 汉斯·伏尔茨(男低音):古伊多·延特延斯 巡夜人(低男中音):提尔·法维耶茨
学徒:杨燕婷、石琳、段妮娜、胡越、骆洋、仵威、郭建超、马国轶、解俊威、朱贺、孔江闽、纪懋懋
|